苏大附二院李晓强谈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 AAA )是严重威胁生命的最常见动脉瘤。在国外,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达2%~4%。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腹主动脉瘤的最常见原因,其它原因为损伤、感染、先天性动脉中层囊性变及梅毒等。当然,腹主动脉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的致病过程,是环境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腹主动脉瘤因累及内脏动脉的不同,可分为肾动脉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瘤和胸腹主动脉瘤。前者占95%以上。
多数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偶尔,患者自己或被医师检查发现位于脐周或中上腹部有搏动性肿块。有的患者仅感腹部有搏动感、轻度不适。少数病人诉有腹痛或腹胀不适。当腹痛明显并涉及腰背部时,提示主动脉瘤已压迫或侵蚀邻近组织,如腰椎体或瘤后壁破裂渗血形成血肿。如腹痛突然加剧,往往是动脉瘤破裂的先兆或已破裂。
体格检查时,在腹部脐周常能扪及膨胀搏动性肿块,大小不等。一般无压痛,有时有轻触痛感并可听到收缩期杂音。检查动脉瘤的上界与肋缘之间的距离,如间隙能容纳2横指,往往提示为肾动脉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瘤。两侧下肢股、腘、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可减弱或消失。
腹主动脉瘤破裂是一种极其凶险的外科急腹症,死亡率高达50%~80%。瘤体的直径越大,则其破裂的危险性越大。资料表明,未经治疗的腹主动脉瘤5年内破裂率:瘤体的直径在4cm以内者为10%~15%,5cm以内者为20%,6cm者为33%,7cm以上者为75~95%。所以,目前认为,瘤体直径大于5cm者均应积极治疗。
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手术治疗和腔内修复术两种。传统手术治疗动脉瘤切除与人造或同种血管移植术,该方法已经有50余年的历史,虽然在有经验的血管外科中心其死亡率多在3%~5%以下,但其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中阻断主动脉,术后并发症较多,且年老体弱者多不能耐受手术 。腔内修复是一种“微创”手术,1991年阿根廷Parodi等第一次成功地实施了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是通过微创方法将人造血管内支架置入腹主动脉内,通过球囊扩张或自膨式内支架撑开人造血管,将动脉瘤体隔绝于血循环之外。仅需通过小切口和透视完成,不需大动干戈地开胸开腹,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很多患者甚至可以不需要输血,而且避免了主动脉的长时间阻断,内脏所受干扰被减到了最小。由于“微创”术后恢复很快,许多患者手术当晚即可进食,次日即可下床活动,并发症率、死亡率均明显降低,使许多或因体弱多病不能耐受传统手术和因传统手术并发症多而只能消极等待的患者获得了简捷有效的治疗。国内自1997年引入腔内修复术技术以来,这一手术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血管外科医生所接受,已成为腹主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式。我们中心目前已采用该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200例。腹主动脉瘤两种治疗方法的结果比较一直是备受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美国Moore等则将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和开腹手术治疗进行了前瞻性、非随机性对照性研究。腔内组具有很多优点: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重症监护室使用率大大减少。两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总的并发症率和死亡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国内进行的对照研究较少,有待大样本病例数据的报道。所有对照研究都认为腔内治疗创伤小、失血少、住院时间短、ICU观察时间短、术后心肺等并发症少、恢复快,尤其适合并存病多的高危患者,但长期疗效仍有待继续随访,结论依赖于大样本、多中心和前瞻性的对照研究。
苏大附二院李晓强谈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虽然腔内修复术微创,对生理影响的小,但术前仍应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因为腔内修复术对动脉瘤形态有一定要求,故术前更应对动脉瘤的形态进行评估。目前多采用螺旋CTA进行术前检查。另外,尽管从远期看,腔内移植物和导送装置、材料和结构与附件方面,随着科技的飞速前进,今后必将会得到更大的改进和发展,理想的腔内移植物必将会问世。但就现状而言,在决定采用此法以前需考虑到以下问题:(1) 病人具体情况。如患者的年龄、经济状况。 (2) 动脉瘤的形态、血管条件是否适合。 (3) 装置本身。包括其构成材料和制造方法是否完美,植入后是否可靠耐久。(4) 腔内修复术后随访及中远期并发症,要建立腔内修复术后终生随访的观念。综上所述,施EVAR时,要考虑其中、长远疗效,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慎重考虑。在目前情况下,腹主动脉瘤腔内疗法仍需严格掌握使用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