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液销售总经理吴晓东先生介绍,直到去年春节前的白酒市场还很火爆,市场转折出现在两会之后,"限酒令"对高端白酒确实产生了抑制。白酒70%是公款消费,政策打击对市场的影响非常大。最近茅台降价,对市场来说是好事,对紫光液来说也是好事。市场回归理性,大家才能保持良好的消费动力。
早在2000年,紫光液是作为国务院办公厅的内部专用酒而出现,接待用酒专门针对上了年纪的高级领导。吴晓东先生还记得,当时的要求是口味不要太冲,调动了六位专家用上乘基酒调配出5个味道,最后用"2号"成品作为标准开始生产,其口味醇香不伤身广受好评。关于基酒的区别,吴晓东先生举了这样的例子,一般二等酒的基酒,一组研发团队的奖金是500元,一等酒的奖金是1500元,到特等酒,一组的奖金是14万,基酒的差别之大,对酒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紫光液当时只在内部销售,它的定价高过茅台,批发价350元每瓶,一年的产量仅有不到30吨,相对五粮液一年的产量在15000吨,紫光液的珍贵可见一斑。
2003年转企改制,紫光液几位领导从身边的高层朋友开始推广这些酒,渠道也只有简单的朋友口碑和团购两条路。直到2006年才开始招收业务员。
刚开始卖酒,吴晓东先生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后来觉得白酒卖的是一种文化,一个故事。就从大单位的定制酒开始入手,在包装上打"某某单位专供"的LOGO,一个集团下面又有好几个单位,这个团购是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营销方式。
还有口碑营销。省里领导点名要喝这个酒,一下就调去30件。吉林那边喝这个酒的很多,因为很多领导在北京喝过,都觉得很好,以后就会继续喝下去。口碑相传,这个比打广告还好,因为紫光液的产量不多,打广告也主要是在北京打。
吴晓东回忆说,当时也走了弯路,那时候只知道找大的经销商,一般只盯着渠道多,资金量大的经销商,但是一年多过去,我们发现大经销商不会给你养"儿子",我们迅速转换思路,去寻找对这个品牌理解和认可,并有社会资源的经销商,简单说就是不怕培育市场的。
改制后紫光液因为不能写"中南海特供",也开始遵循市场化的路线。紫光液的第一次破局是2006年11月成都举行的"欧洽会"上,当年紫光液艺压群芳成为大会指定用酒。并且第一次为外宾特别订制了39度的低度酒。之后,紫光液在附近的城市声名鹊起,打败了诸多当地酒,成功占领了市场。
据介绍,紫光液现在还没有全国卖,仅仅集中在50个城市。目前地区比较多,增长也比较快,湖南益阳2012年爆发性增长,经销商做的非常好,一个地级市比其他一个省卖的还多,去年一年比前年翻了10倍。这个经销商一共做了3年,成功的秘诀就是要有耐力才会做好市场。吴晓东先生的心中自有一个目标,计划未来5年可以做到200--300个城市。
现在,紫光液注重做品鉴活动,酒好不好,喝了就知道,好酒不怕品鉴挑剔,反而能吸引到真正懂酒爱酒之人。因为一款好酒的产生有诸多影响,基酒、气候、粮食、工人,等很多因素。大家以酒会友,还可以互相促进、沟通,不失为一件乐事。
原本不好喝酒的吴晓东在做了紫光液之后也对酒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对喝酒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他说:"中国人,婚丧嫁娶都要喝酒,无酒不成席,习惯好酒一定是高度的。但是中国人喝酒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喝,而外国人喝酒,都是为休闲,为自己喝。"酒的文化差异可谓大。
吴晓东告诉记者,我们走的是稳健路线,不炒作自己。比如国外很多洋酒到了中国就在炒作,拿拉菲来说,在中国的销量远远超出了实际产量,造假多了,破坏品牌度、对市场的负面影响也大。而且洋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足百分之十,不会影响白酒市场的根基。紫光液定位就是中高端,不走奢侈品路线,主力消费人群是30-50岁,要做中高端大家都喝得起的放心好酒。
"紫光液的价格从06年到现在,只增长了50%,"吴晓东说,"而茅台增长了200%。"可以看出紫光液是稳健踏实的品牌作风,不走暴利路线。
在不久的未来,紫光液公司将会设立私人会所。用会员的方式在北京不定期举办活动,聚拢人气,和品鉴会相结合。除此之外,还会继续关注公益环保和教育。2008年地震时,我们全体40多名员工,每人拿出工资的百分之十为灾区捐款,未来也将会建立希望学校之类的公益工程,为贫困地区出点力,为回馈社会,回馈消费者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