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像个村,进村不见人;老屋少人住,地荒杂草生。"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空心化场景的小诗,读来令人心情沉重。近日,沿着蜿蜒山路,记者进村入户,探访江西省新干县"空心村"治理情况。
乡村"空心"严重,治理迫在眉睫
在溧江镇庄里村,坑洼不平的黄泥路上积水成窝,枯黄的杂草在砖缝里飘摇,810年历史的老村空荡荡的。村中许多废弃房屋已经倒塌,有些占地200多平方米的老屋,住着祖孙三人或四人。村民小组长李小兵介绍,800多常住人口,差不多有400人在外务工。
走进潭丘乡大塘村80岁老人陈八仔昏暗的家中,老人正在为11岁的孙女陈艺敏做晚饭。艺敏边吃面条边介绍家中情况:有两亩地,父母都在广东做裁缝;虽然爷爷对自己很关心,但自己也有烦恼,不想只和爷爷呆在老房子里……
村干部也有苦恼,"我们组织办班培训,让中青年掌握一技之长,他们外出谋生没问题。可是,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就不是村里能做到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问题不好解决。"
更严重的是,由于青壮劳力外出,留在村里的以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居多,农田耕作缺乏劳力,发展农村经济面临很大问题。而村民居住分散凌乱,村落分布面积过大,村庄外延拉得过长,增加了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的难度,也延缓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许多"空心村"出现了一些多年无人使用的宅基地。宅基地私有观念在多数农民心中根深蒂固,他们建新不交旧,导致许多村庄出现无处建房现象,土地管理部门被迫在有限的耕地指标中切出一部分来解决缺房户的建房问题。
拆了旧的,才有地方建新的
新干县在"空心村"治理中,把解决宅基地废弃、空置与低效利用问题作为核心。如何给予拆迁户合理补偿,是治理面临的一个难题。
部分村庄闹得厉害,就是因为旧房拆不动。然而在大塘村,却是村民缠着村委会主任陈跃红问:"几时拆我家的呀?"大塘村有何法术?
中专毕业后做过几年农资生意的陈跃红头脑活络,他为记者解开了谜底。
大塘村集体保留了几百亩山林,其中90亩林木公开招标拍卖,所得60万元成为"拆旧"的启动资金。记者看到一份资料,主房、附属房、养禽畜的杂物间,兼顾地理位置,分类补贴,条分缕析,连菜地每平方米都补贴100元。拍卖林木、土地置换,60万补贴花出去,160万资金收进来。村委会与村民订好合同,先拆后建。20多套图纸免费选,建筑材料价格村民谈,颜色村里定。一期新房建好后,还在观望的坐不住了,100多户人家缠着村干部要求拆自己的旧房。
"大塘村的思路值得借鉴,但它的经验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一位乡镇干部坦言,林权制度改革后,大多数山区乡村没有集体收入,很难解决改造"空心村"的资金问题。
"改造旧村不能搞一刀切,"溧江镇皮家村村支书杨华仙介绍,把"农村饮用水工程"、"沼气工程"、省新农村建设点扶持资金等建设项目整合起来用,"劲往一处用,才能有效果"。
分好"蛋糕",还得做大"蛋糕"
晚上8点,记者走进大塘村陈雪辉和肖卫莲夫妇的临时安置点。这里原来是一所小学的教室,面积不算小。"多亏村里干部,动员我们参加裁缝培训班,学了手艺,去广东干了几年,盖房的钱不愁了"。
采访中有一个现象很突出,完全靠种田谋生的农民盖房子很艰难。神政桥乡枧头村村民艾正生种了18亩水田,在江南算是田多的农户,精打细算,盖房还借了4万。全村15户人家,基本上每家都要借钱、贷款,"温饱还可以,置业就辛苦些。"
面对致富问题,县乡村干部心里也着急,发展什么好呢?新干县陆续涌现出生猪、水产、西瓜、香菇、黑木耳等 "一村一品" 特色村近百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68个,可自然灾害频发,农业风险大;规模大了,销售成问题。
既要有富县的产业,也要有富民的产业。目前,新干县正加快特色产业集聚,主攻盐卤药化、机械机电、灯饰照明、箱包皮具四大主导产业,努力做大农村经济的"蛋糕"。或许,这才是让农村远离空心化的治本之策。